党史博览 | 专题研究 | 党史动态 | 张垣人物 | 党史教育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党的二十大>改革开放以来坝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坝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时间:2019-02-18
来源:张家口党史网
1204
点击量:

 

宋秉旺

【摘要】:坝上,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带。主要是指河北省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既有起伏的丘陵、又有广袤的草原,可称谓“坝上高原”,也可称为“坝上草原”。由于坝上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一直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上风上水”地带。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坝上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坝上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坚持绿色发展、开创生态旅游新局面”三个方面,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一探讨。

【关键词】:生态建设 保护环境 绿色发展 生态旅游

坝上地区是河北省北部、内蒙古高原最南端的区域,包括张家口市的张北、康保、沽源、尚义、察北、塞北,承德市的丰宁、围场等,总面积二十多万平方公里,处于京津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最前沿,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滩一水,直接影响着京津冀的大气环境和水源安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坝上地区先后实施的生态建设工程,为阻挡沙源、涵养水源、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坝上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坝上地区,尽管自然气候恶劣,但坝上地带神奇美丽,拥有生态、地貌的多样性,地形为丘陵、平原,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1486米。坝上天高气爽、芳草如茵、山珍遍野、野味无穷,特别是分布在草原上的密布河网与星罗棋布的小水淖儿,构成了“群羊如云、骏马奔腾、湖中显影”的生态画卷。历史上曾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天然牧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坝上地区还是“草茂粮丰”的沃土。然而,从七十年代后期,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日益恶化,大风扬沙天气明显增多,并形成了难以阻挡的“沙尘暴”。下面,以地处坝上草原深处的康保县为切入点,分析其生态恶化与环境恶劣的一些成因。

一是草原过度垦荒 这可以追溯到康保县1925年建县前,由于这里地处“三道边”(金长城)外,草场广袤,地广人稀,土地肥沃,所以成了“富人”圈地、“穷人”开荒的理想之地。诸如,处长地、统领地、十二顷、二十三顷、三十二顷、五百顷等,均由当时开垦土地设置的村名。据《康保县志》记载,1922年设立康保设治局时,屯垦是最早的设治局所在地,屯垦戍边、开垦良田,素有康保“第一粮仓”之称。

新中国成立初期,翻身得解放的农民怀着对坝上“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的美好向望,纷纷从山西、陕西及河北的蔚县、阳原、万全、怀安等地“出口外”(上坝)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康保县满德堂乡张油坊村,一个不足千人的村庄就有13个省市的人在此种地谋生。这样,伴随着村庄增多、人口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面积毁草开荒现象,从而使大量的“绿草场”变成了黄土地。

笔者1969年在康保农中读书实习时,就在县国营拖拉机站驾驶着“东方红”拖拉机行驶在茫茫原野上耕地。记得,我们的车组在全县最北部的照阳河公社西五福堂大队机耕作业一个多月时间,几乎把西五福堂村的农田与草原都连成了片,就连两块地之间的“草隔棱” “莲针墩”都翻了过来。当时,在希望的田野上驾驶着“铁牛”奔驰,心里还真有点“牛气”之感。谁曾想,那时的大面积垦荒使草场逐年退化,再加林木稀少、水源贫乏,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使得原本多风少雨的自然气候更加恶劣。距内蒙古浑善达克沙漠仅有200多公里的照阳河镇兴隆村“沙进人退”现象极为严重,因风沙掩埋迫使全村搬迁南移三次。有民谣为证:“兴隆不兴隆,黄沙半腿深;白天点油灯,晚上沙埋人。”

二是水源过度开采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坝上地处高寒干旱区域,气候恶劣、干旱少雨,再加上康保县是全省唯一无地上河流的县份,干旱便成了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致富、走水路”成了大家的共识。这样,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渴求发展水浇地的愿望,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使全县的水浇地得到了长足发展。那时,确实使不少村成了“开发地下水、发展水浇地”的致富典型,也让不少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当年照阳河镇“一眼小石井、一个小庭院”的经验在全县推广,时任县长在《张家口日报》以《小石井赞》为题,对该镇的“小石井”大加赞赏。那时“有水绿油油、无水荒旱旱”的事实,使人们看到了发展水浇地的前景和希望。那时,全县的机井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随之种植的“错季菜”也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

由于当时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亩大白菜需水量近20吨,致使坝上地区的水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过去,草原上的小水淖逐渐干涸了,就连张北县最大的“安固里淖”也因缺水而干裂,康保县境内81个小水淖更都成了“干碱滩”。这样,曾经浅层水资源丰富的坝上地区不得不开发深层水。1998年坝上地区的张北、尚义一带发生6.3级地震后,为了帮助坝上地区完成“万眼机井”的开采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团长”荣誉称号的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李国安,奉命率队驻扎在康保县土城子镇一带,帮助当地向深层井开战。可见,坝上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到何等程度。

三是草场过度载牧 河北省坝上地区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一直沿用“半农半牧区”的生产方式,畜牧业也一直被视为“铁杆庄稼”无限制地发展。在利益驱动和传统养殖的影响下,随之出现了过多的养羊大户、养牛大户,一个村好几群牛羊轮番在有限的草场里像“过筛子”一样啃草根。这样,过度超载养畜使得原本退化的草场“雪上加霜”,加速了沙化进程,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尽管各地都在一直强调发展“舍饲养殖”,并加大了禁牧惩治力度,但仍有人我行我素与禁牧人员“捉迷藏”,致使超载放牧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了生态恢复收效甚微。

四是资源保护不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坝上地广人稀,是待开发处女地”

思维方式的影响,对具有坝上地区特色的资源保护不力,自觉不自觉地为资源滥开采开了“绿灯”。因而,相继涌现出大量在“草原烧砖、高原开矿”的企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千疮百孔”的局面。无疑,是在为坝上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推波助澜。

这些经验教训,充分证明草原过度垦荒、水源过度开采、草场过度载牧、资源保护不力,都是造成流动沙丘、沙地和潜在沙化土地不断扩大、沙滩、沙丘及风蚀槽、坑、残丘等风沙地貌分布较多的合成因素,严重破坏了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由此可见,坝上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二、坝上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从未停止。1978年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1986年开始实施首都周围绿化工程,1992年进行天然草场保护和建设,以及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特别是从2000年开始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坝上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从而有效遏制了坝上地区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使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2000年春天,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多次沙尘暴和浮尘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罕见。据验证,天安门城楼上的尘土是坝上扬沙所致。2000512日至1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考察了河北坝上的沽源县及内蒙古沙化严重地区,做出加快防沙治沙步伐,特别是要加快北京及周边地区防沙治沙速度的指示。国家林业局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及京津冀晋蒙五省区共同编制了《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规划》。为了遏制生态进一步恶化、抓紧环京津生态圈工程建设,地处坝上“上风口”的康保县从2000年开始启动“一退双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建设防沙治沙绿色屏障、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对全县沙化土地和6条“风沙通道”进行分期治理、重点防治。并在闫油坊乡开展“一退双还”工程建设试点,规划实施了1.5万亩的工程任务,举全县之力打响了“防沙治沙”的攻坚战。经过集中治理,取得了“一花开放、百花满园”的良好效果。随后,全县开始大面积推行和实施“一退双还”工程。

康保县实施“一退双还”工程以来,根据全县及周边地区沙化土地分布的现状、扩展趋势和成因及治理的有利条件,对荒山荒坡、荒地荒沙以及风沙口,采取营造农田(草场)林网,草地治理、禁牧舍饲、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不断创新防沙治沙工作方式。各乡镇因地形规划、因风口设防、因树种营造,逐步找到了防风固沙的优质树种柠条。地处北部的照阳河、屯垦等乡镇在沿内蒙古边界营造出了以柠条为主的绿化带,成为“挡风口、阻沙源”的第一道防线,构筑起了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屏障。

2000年以来,康保县努力恢复重建退化草地植被,大力实施“一退双还”、防沙治沙工程,通过围栏封育、人工种草、飞播等方式,累计治理草地面积120多万亩,沙化、盐渍化、植被退化得到有效缓解,草场植被覆盖度由原来不足35%,提高到60%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康保县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位置,把守护绿水青山、留住蓝天白云,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的二期工程,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治沙造林,凡达到技术标准的,均可享受相关补助。统筹推进防护林更新改造,强化后期管护责任,确保建成一片、管护一片,严厉打击和查处乱砍、乱垦、乱牧、乱挖及乱用水资源等违法行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高标准编制生态可持续发展规划,强化生态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以及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度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全力打造坝上生态环境新高地。

强化生态建设力度 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巩固退耕还林等工程,持续加大环首都百万亩生态屏障建设力度。积极探索造林融资新模式,构建以灌草为主的生态植被系统,打造张康公路通道长廊和马拉松赛道绿化新景观,使其成为展示绿色康保形象的标志性名片。同时,加快柠条生物质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经济林,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沙产业和林下经济,努力实现“绿、富、美”共赢。

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修复 全面完成草场确权颁证工作,制定出台了《草原保护管理办法》,激发农民建设保护草场的主体作用。严格落实禁牧制度,依法依规加强管护工作,着力巩固提升生态建设成果。为做足做好草文章,县里确立了“草牧结合、以草定畜、以畜促草、循环发展”的草产业发展思路,不断探索“种草—养畜—秸秆饲料化利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和生态循环发展的路子。

强化水资源节约利用 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维系康保生存发展的根本要求,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控制传统蔬菜产业规模,实现节水灌溉全覆盖。全面推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重点抓地下水超采,扭转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局面。加强湿地水环境综合治理, 实施“康巴诺尔国家级湿地公园”保护工程,持续恢复湿地生态功能。

强化环境综合治理 严格禁止和限制开发矿产资源,综合运用政策、法律和市场手段,彻底关停取缔了转型矿产业中的 “僵尸”企业,率先在全市实现了“无矿县”目标。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项行动,全面开展多污染物综合防治,确保面源污染实现有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最严格的环境执法措施,加大燃煤锅炉、建筑扬尘、黄标车和餐饮油烟等整治力度,推进楼宇集中供热全覆盖,加快清洁能源应用普及,确保了康保的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国家牧场呼之欲出 为承担好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重任,进一步拓宽脱贫路径,康保县出台了《打造国家牧场 创建美丽康保 推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计划用4~5年时间,打造百万亩国家牧场,围绕生态农场养殖、种植、产品深加工等生态产业,在保护绿水青山中赢得金山银山,真正让农村环境绿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

  三、坚持绿色发展,开创生态旅游新局面

坝上地区属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张家口市坝上各县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科学施策,标本兼治,不断提升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支撑功能,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近年来,坝上各县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农牧产业,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集群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提质工程,同步推进旅游、康养、运动产业,多项政策相继出台,招商引资力度空前,以特色经济带动区域品牌建设。各县以农牧业为主导,大力发展现代牧草经济,依托风能、光能、生物能等新型产业和循环经济,打造特色农业园区和“风光”小镇,带动区域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因而,一个个拔地而起的风电车,矗立在绿色的草原,不但成为坝上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推动着坝上的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尚义县率先发展利用的风能资源,已构成整个坝上地区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要看草、到康保”的草业经济,已成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打产业;沽源县的“五花草甸”、张北县的“草原天路”,已成为发展坝上生态旅游的品牌。

纵观坝上地区的旅游资源,各有重点,各有特色。所谓特色,简单来说,特色就是具有一种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垄断性,特色是吸引游客的灵魂和动力,是吸引力的核心。对坝上来说,特色就是具有的地域、气候、资源及空气质量等。尤其是把主要旅游资源和“原生态”整合起来进行开发,具备的前景将非常良好。因此,康保县构造出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乡野景观体系,既特色鲜明,又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美感。在张北通向康保的必经之路——国道511两侧规划出500米的草海花田,打造玫瑰大道景观,达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结合。

依托康巴诺尔湖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和珍稀的遗鸥群落,规划遗鸥湖城项目,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城市会客厅”;依托天路净土、国家牧场,大力发展运动休闲时尚旅游;依托大卧龙图草原文化旅游区,发展文化旅游;依托乡村特色民俗、民宿开发利用,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依托特色资源产业,打造马术小镇、旅游八卦光伏小镇、茶道驿镇、艺养小镇、康养小镇、玫瑰小镇等系列体系,开启特色小镇旅游精品路线。

康保县城东北部31公里处,有座全县最高峰——镶黄旗山,海拔1784米。此山脉,峰岭交错,延绵起伏,南北蜿蜒达42公里,呈现出高海拔、大草原、烟岚飘渺、峡谷奇观,动植物繁多之特征。天然草原达2.6万亩,人工设计花田草海1.5万亩,可设计滑雪道10公里,滑冰场1平方公里,汽车越野观光线路4100公里。其中,坡度在60度以上、平均海拔1738米的狂野刺激型车道一条23公里。为此,康保县从正山湾、李生宝沟、南天门等景区连成一线,开辟延绵100公里的“草原天际线”,这条精品旅游线宛如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脉,为开发新“草原天路”、千里画廊平添几许旖旎风采!

康保县以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为契机,通过“地方民俗活动+品牌体育赛事+多种旅游活动+创意旅游演艺”升级方式,打造草原国际马拉松、草原冰雪嘉年华、“恋人花”文化生态旅游嘉年华等赛事;开展自行车穿越赛、草原定向赛、徒步穿越赛,并增加空域航行项目;加强与崇礼的合作,推动冰雪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利用坝上各县所具有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呢?笔者认为,应突出优势资源打好“组合拳”。

树立品牌,突出特色。坝上地区在旅游发展及竞争中,必须树立自己的品牌,突出自身的特色,时刻保持竞争的意识,才能在与其它地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在与其他具有相同类型县的旅游竞争中取得优势。诸如,张北县举办“摇滚音乐节”,沽源县举办“草原音乐节”,康保县举办“二人台艺术节”,尚义县举办“赛羊节”等,要注重自己的特色,要在各具特色上做文章。同时,要注重打造“天然氧吧”和“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慕名而来。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经济的无烟产业,特别是在“空气重度污染”的环境下,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开“宝马”的人,就想找“骑马”的感觉;常住“高楼”的人,就想看“土屋”的模样;常吃“大餐”的人,就想尝“农家饭”的味道。所以,游客“到此一游”,就图这里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凉爽宜人、快乐新鲜,这就是坝上生态旅游的优势,要发挥自身特色旅游的优势,在竞争中求得更好的发展。应该看到,气候寒冷是坝上的劣势也是优势,应该在“错季旅游”上做点文章,利用草原与高原相连的优势,把夏季“滑草”与冬季“滑雪”结合起来,开辟“滑草道”和“滑雪场”,集中破解坝上地区旅游期短的难题。

整合资源,整体发展。坝上地区发展旅游业,应整合各种资源,进行整体发展。如果,单纯开发一个景点往往显得“势单力薄”,就发挥不出旅游的整体效应。为此,康保县将推出五条跨区域游线,开创区域旅游合作新局面。

(一)坝上时尚运动游路线

北京——张家口——康保时尚马术——风筝放飞——低空悦动

(二)坝上商道休闲游路线

北京——张家口大境门——康保张库商道·康养小镇——乌兰察布大草原——大同古城

(三)坝上经典风情游路线

北京——张家口——张北草原天路——康保遗鸥湖城——康保国家牧场——草原天际线——木兰围场——塞罕坝

(四)坝上草原文化游路线

北京——张家口——大卧龙图草原文化旅游区——康保遗鸥湖城——多伦小城·元上都遗址公园

(五)京张奥运时尚游

1、崇礼滑雪场——张北草原天路野狐岭入口——张北草原音乐节——康保县土城子茶道驿镇——康保县——康保牧场·马术小镇

2、崇礼滑雪场——张北草原天路野狐岭入口

3、崇礼滑雪场——草原天路桦皮岭入口——沽源天鹅湖自然风景区——康保小兰城子文化旅游区

    与此同时,康保县将推出六条周末短程游线,开启大众休闲旅游。一日游精品路线:康保“遗鸥湖城”体验一日游;康保“草原文化”体验一日游;康保“古道田园”体验一日游。二日游精品路线:康保“草原花海”浪漫游;康保“运动草原”时尚游;康保“新型能源”风电游。以此,让坝上这块天籁净土美起来、游人多起来,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贡献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践证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赢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正因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坝上地区持续开展生态保护、草原恢复,逐渐打造出美丽而富有特色的地方,进一步拓展了绿色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发展空间。

美丽中国,天籁净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开启了坝上地区绿色发展的新征程,坝上地区一定会迎来快速发展的美好明天!




注:引文与史料来源于《京津风沙源治理规划》《康保县全域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以及康保县相关文件和材料等。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康保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中共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