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六中学校园内(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宣化路62号),现存主体建筑是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小楼,具有传统民族特色与浓厚欧式风格,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占地6000平方米,是1945年8月至1946年10月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期间“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1984年,旧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9月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9月被中共河北省委评选命名为首批河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2015年8月被中共张家口市委命名为首批中共张家口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一、基地重新陈展情况
因为有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多少年来,这栋建筑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从“旧址”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简易的主题展览到高质量的陈列馆,在“旧址”上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已经成为六中师生的“必修课”。1987年开始,六中与张市驻军携手,开始精心挖掘“旧址”的教育资源,以“学党史、学前辈、学英烈”为主题,办起了教育展览,年年充实发展。1999年,旧址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省、市基地办高度重视,投资120万元对旧址按原貌进行修缮,并重新陈列布展。基地陈展工程于2004年9月底完工,2005年1月通过省专家组验收。2005年9月9日,纪念抗战,隆重开馆,聂荣臻元帅的女儿聂力将军、女婿丁衡高将军、李志民上将的夫人刘平主任,市有关领导、市各界代表以及众多晋察冀老战士应邀参加了开馆仪式。
二、基地教育作用发挥情况
为了充分发挥基地的教育功能,我们坚持立足基地,面向社会,由内到外,由近及远,不断探索实践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以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宣传教育形式,教育师生,吸引参观者。
从1988年起学校连续举办了“京张铁道行”、“长城古道行”、“黄河东西行”、“求索延安精神”、“追寻毛泽东足迹”、“国防科技巡礼”、“追寻吉鸿昌足迹”、“我们拥抱黄河”、“我爱晋察冀”、“河西走廊行”等十余次历史与现实考察性的夏(春、秋)令营实践活动。近千名师生寻、学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黄河东西、戈壁海滨的10多个省区、近200多个县市。我们的“寻、学”活动,是新时期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依托基地、以社会实践为育人载体的成功典范;是广大师生陶冶爱国情感、激发报国之志的特殊大课堂。学校利用基地进行的教育活动多次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支持,居住在北京和祖国各地的数以百计的革命老前辈以书信、题词、直接参加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热情支持我们的教育活动。旧址的建设、利用也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作为典型,在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光明日报、《辅导员》杂志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导。
三、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情况
基地由市委宣传部主管,第六中学具体管理、使用,基地管理、宣讲、研究人员均由学校教师兼职担任。学校培养了大批学生志愿讲解员,高中每个班都有8名学生志愿讲解员,在值周期间随时可接待参观团体,成为基地一道亮丽的风景。基地免费开放后,日常维护需要一定的经费,现全部由学校垫付。
目前,我基地现复原的聂荣臻办公室中需增加有关内容,有一间展室需重新布展,将近年收集、整理的有关图片、展品展出,进一步充实、更新基地的展览。此项工作得到了聂帅的女儿聂力将军的亲切关怀和市委宣传部、当地驻军的大力支持。
我基地所展现和讴歌的光荣的晋察冀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是广大未成年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多年来,以聂帅精神为指引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系列传承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已经形成六中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独特的教育法宝。走进六中的校园,门口鲜花围绕的聂荣臻元帅塑像让人肃然起敬;校园深处绿荫掩映下的三座品字形百年小楼,让人驻足景仰,它见证着革命历史,传承着革命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决心把握历史机遇、再接再厉,认真挖掘基地利用价值,拓宽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服务意识、育人意识,用革命精神建设基地,吸引、服务、教育参观者,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参观基地,参加教育活动,让他们确信:爱国主义,薪火传承,精神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