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军进攻气焰十分嚣张和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出兵开赴抗日前线。中央军委毛泽东决定,第一 一五师和第一二0师挺进晋东北的恒山地区。一 一五师于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省的三原地区出发,31日由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9月中旬进到以恒山为依托的晋东北地区。
9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沟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具体行动方针,确定了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起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八路军一经开往前线和深入敌后,就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结合在一起,迅速地发展壮大,群众性的抗日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起来。
日军侵占大同、蔚县后,分两路向南推进。一路由正面进攻雁门关,一路由蔚县向平型关进犯。八路军一 一五师根据“集总”的指示精神,以3个团的兵力于9月24日夜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25日晨,日军精锐板垣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一部进入八路军一 一五师设伏地域。八路军突然发起猛攻,迅速将日军包围割裂,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天激战,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多辆,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24日和25日由进入灵丘、涞源地带的一 一五师杨成武独立团担任箝制、阻击日军增援的任务,截断涞源、灵丘之间的交通线,在腰站地区打垮了日军增援部队的多次冲击,歼敌300余人。此战役,史称“平型关战役”。这次战役获得了全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和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士气,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抗日声威。
平型关战役后,10月23日八路军一 一五师主力奉命南下汾河流域和晋南地区,留下独立团和骑兵营及几个连约3000人,由聂荣臻率领在五台山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1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舒同任政治部主任。晋察冀军区提出了“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口号,依靠人民开展游击战争,与日本侵略军进行坚决的斗争。
晋察冀军区成立不久,于11月13日成立了4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当时驻涞源)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邓华。所辖区域为雁北、察南、平西、冀西(平汉路北段)地区。中国共产党地方党组织成立了特委。当时共产党组织是保密的,对外不公开。晋察冀第一特别区委员会,对外称教育委员会,特委书记方国华,后为王国权。各县委和政府亦先后建立起来。形成了以蔚县、涞源、广灵、灵丘为中心的一块抗日根据地。
11月24日,日军调集两万余兵力,分八路对刚刚成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围攻。从涿鹿、怀来、天镇出动的3000余名日军,分两路向阳原县、蔚县进攻。针对军事力量上敌强我弱的态势,根据毛泽东指出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军分区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主动撤离蔚县、阳原县境,转移到涞源、灵丘山地。
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宋劭文任主任委员,胡仁奎任副主任委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它宣告了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的正式形成。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是刺入侵略华北日军心脏的一把尖刀。这一地区处于东接平汉、西连同蒲、南临正太、北靠平绥四条铁路干线之中,随时可破坏敌人的交通命脉,切断其补给和增援的途径,直接威胁着日军侵占的华北重要城市张家口、大同、保定、石家庄以及北平、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