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览 | 专题研究 | 党史动态 | 张垣人物 | 党史教育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研究>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
时间:2021-01-06
来源:
1232
点击量:

      平西地区是指位于北平以西、平绥铁路以南、平汉铁路之西北,包括宛平(今北京丰台区)、房山、涞水三县的大部及良乡(今房山县)、昌平、涿县、蔚县、宣化、涿鹿、怀来、怀安、阳原的一部。
   “七七事变”后,中共北平地下党东北特别支部派党员阎铁、徐明、汪之力、张如三、史进前等到平西,以赵同、高鹏在平西组织的游击队为基础,组织了国民抗日军。这支队伍活动于平绥铁路附近及北平城郊的南口、清河、沙河、羊坊一带。这年的中秋节,他们乔装袭击了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救出了被囚禁的几十名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缴获轻机枪5挺,手枪、步枪数十支。以后这支队伍又在天门沟战斗中歼敌50余人,并粉碎了敌人对国民抗日军司令部驻地北平西部妙峰山的进攻,队伍发展到1000多人。八路军总部对这支部队很关心,曾派人带着总部领导人的亲笔信接上关系,进行鼓励。中共河北临时省委也于“七七事变”后派北平市委负责人刘宗昌、黎光汉到青白口,找中共宛平县委(宛平早在1934年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指示工作,发动游击战争。10月初,中共中央北方局派胡景翼到平西工作,并派总部宣传队的吴伟及随营学校的赖富、夏青田、钟奇、高岗等12位军事干部到平西,组织了一支独立游击支队,队伍发展到六七十人,在平西宛平的七、八区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刘少奇、彭真派苏梅、陈群、陈仲山三人到平西的青白口、斋堂一带开展工作。几支抗日的力量齐聚平西斋堂一带,在那里组织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与地方共产党组织密切配合,动员广大群众参军参战筹粮筹款支援抗战。并建立了各抗日团体,初步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12月,国民抗日军奉晋察冀军区命令,调至阜平进行整训,于12月25日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司令员赵同(1938年夏脱离革命队伍),副司令员高鹏,政治处主任汪之力。苏梅、陈群和吴伟的游击队也同时离开平西回阜平。1938年2月,第五支队奉命由阜平向平汉路出击,于4月下旬又返回平西,继续开展游击战争。
      为了进一步开辟平西地区,建立向冀热边发展的基地,晋察冀军区决定组成邓华支队(八路军第六支队)挺进平西。1938年2月邓华支队从涞源出发,出紫荆关沿长城东北行进,进入平西斋堂川。邓华司令部设在西斋堂村中聂家大院。
      邓华支队在斋堂川安营扎寨后,很快协助中共地方组织在东斋堂建立了平西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由于宛平西部建党早有基础,加上有主力部队为依托,抗日救亡各项工作很快在宛平开展起来,宛平根据地很快形成。接着,邓华支队以斋堂川为基地向周围地区发展。在西北方向,邓华支队第一营连克怀来的矾山堡、蔚县的桃花堡和涞水的金水口等敌人据点,3月,在涿鹿县的谢家堡建立了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县长王巍。同时建立了中共宣涿怀工作委员会和宣涿怀抗日救国会,工委书记杨春甫,抗日救国会主任郭永明。这一时期建立的联合县还有房(山)良(乡)、涞(水)涿(县)和昌(平)宛(平)联合县。
      1938年4月,宣涿怀县党政领导人随邓华支队一部,兵分三路深入到桑干河以南、永定河以西的各大村镇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工作队分别在谢家堡、矾山、保岱、桑园一带召开了有各阶层人土参加的座谈会和各界群众大会,提出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前途,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人出人,有枪出枪;凡是中国人不分党派、阶层、民族、信仰,团结起来,共同抗日。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和一些在“七七事变”后返回家园的知识分子及上层绅士痛感国破家亡,经共产党的宣传,激发了爱国热情。他们表示坚决拥护政府抗日,誓死不做亡国奴。在各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各地抗日活动日趋活跃。在谢家堡、保岱、矾山、桑园建立了抗日救国会,仅保岱救国会会员就有千余人。谢家堡的地方保卫团经改编组成了县自卫队,成为宣涿怀联合县的一支抗日武装。
      1938年5月,正当宣涿怀联合县的工作初见起色之时,原桑园区联庄会会长董九吉策划武装叛乱,制造矾桑事变,捣毁了矾山、桑园两地抗日救国会,抓捕、残杀八路军党政干部,并胁迫300余名救国会自卫队队员投降日军。日伪随即越过桑干河占领了矾山致使矾山、桑园、保岱3个区的抗日活动中断。事变后,大部分工作队员撤至山区,以谢家堡为依托坚持对敌斗争。
      1938年5月,活动在晋西北的八路军宋时轮支队由雁北进入河北省,经蔚县的桃花堡到达斋堂,与邓华支队会合。宋时轮支队的到来,加上先期从阜平返回的五支队,进一步加强了平西主力部队的力量。6月,邓华和宋时轮支队组成八路军第四纵队,连同组织起来的地方游击队从斋堂出发挺进冀东,参加冀东抗日大暴动。以斋堂为中心的平西根据地由五支队接防。五支队接防后,做了大量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工作。8月,五支队因司令员赵同的离逃进行了改编,五支队的战斗部队与一分区新三团第三营合编为晋察军区第三团,隶属于一军分区,团长纪亭榭、政委袁升平。
      1938年9月,侵华日军集中了华北日军的一0九师团、一一0师团、二十六师团、铃木师团以及伪蒙疆军一部,总计5000余人,从四面八方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大举进攻。敌人组织这次“扫荡”的目的,是彻底消灭晋察冀军区部队,一举摧毁边区根据地,动摇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集中力量粉碎敌人的进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急电在宛平活动的杨成武,令其一团、三团火速赴援阜平,会同三分区的部队在东、西庄一带阻击向阜平进犯的敌人。与此同时,日军多路进攻平西根据地的情报也接连而至。接到聂荣臻的急电,杨成武命令部队立即出发,日夜兼程,越过紫荆关、走马驿、倒马关,赶往东、西庄。由于主力部队撤走,地方党政领导人认为根据地实难坚持,为保存实力,决定党政机关全体人员随部队一同西撤。由于时间紧迫,除个别人员未来得及撤离外,多数党政机关人员撤到了山西省的灵丘县一带。
      9月23日,敌人从涿鹿矾山堡、蔚县桃花堡等地分四路,以3000人以上的总兵力,向斋堂川进攻。由于主力部队撤走,敌人经柏峪等地长驱直入,很快进入斋堂,并在斋堂建立了维持会。一些已被共产党争取过来的地主武装又重新投靠日军,平西一度成为了沦陷区,日伪和土匪活动也十分猖獗。
      10月26日,挺进冀东的八路军第四纵队经艰苦转折,西撤至斋堂一带。根据中央关于冀东起义失利后河北省委撤销、省委主要领导人到根据地的指示,省委书记马辉之和宣传部长姚依林随主力部队也来到斋堂。到斋堂后,部队立即投入紧张的战斗。首先解决了日伪统治中心斋堂维持会,又接连收复了东斋堂、西斋堂、马栏、军响、上清水、下清水、杜家庄、青白口等重要村镇。原在宣涿怀县工作的赵振中、王巍、郝沛霖等这时也返回平西,并奉命回到涿鹿南山地区,开始了宣涿怀根据地的再建工作。恢复工作之始,首先组建了县级领导机构,由王巍任县长,赵振中任工委书记,郝沛霖为县政府秘书。11月,郭永明等也回到宣涿怀地区,与先期到达的王巍、赵振中会合,成立了中共宣涿怀联合县委,县委书记郭永明,副书记兼组织部长赵振中,宣传部长王少奇,县委委员王济川、白棣忠。翌年元月,根据上级指示对宣涿怀联合县的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县长王巍、县委书记郭永明相继调走,魏国元任县长,赵振中任县委书记,车夫接任组织部长。为深入发动群众,迅速打开局面,宣涿怀的党政领导人都分头下去开展工作。11月的一天,北风凛烈,大雪纷飞。赵振中、王巍率领宣涿怀联合县工作人员和县大队从上疃出发,冒着狂风大雪,翻跃十八盘岭,在暮色苍茫中包围了高庄伪军据点,一枪未放,俘敌50余名,拔除了高庄据点。这一战斗的胜利,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从此各村自卫军很快建立起来并发展到千余人。
      恢复再建根据地期间,县委特别注意在斗争中发展先进分子入党。1939年1月,首先在谢家堡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并建立了党支部。随后又在上町、小河南、宋家庄、孔涧、桃园沟、河北、牛角庄、康家沟、刘家沟、河东等村发展了党员,到7月党员人数发展到70多人。组织部长车夫不畏艰险深入虎穴,在敌占区桑园发展刘振声入党,又通过刘振声发展了其他几名地下党员。与此同时,县委积极建立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3月在上畹村建立了第一个青救会。接着,宋家庄、小河南、谢家堡等28个村先后建立了青救会。500多名18岁至35岁的青年成为青救会会员。青救会会员除了站岗、放哨、宣传群众,还在各村建立了夜校,组织青年学习文化,教唱抗日歌曲,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信等。在县委的领导下,妇女们也组织了起来,有30多个村相继建立了妇救会,组织妇女支前,办妇女识字班。经过艰苦的恢复再建工作,宣涿怀联合县形成了一个团结对敌,共同抗日的局面。
      在冀东抗日暴动失利后,八路军四纵队回撤平西。中共中央决定调整部署,继续开辟冀热察区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11月25日,毛泽东等给朱德并转宋时轮、邓华的电报,指出创建冀热察根据地,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也有许多困难,要准备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才能达到目的。电报指示成立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以第四纵队为基础,在平西的野三坡正式成立,由萧克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程世才任参谋长,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同时以萧克、马辉之、伍晋南、宋时轮、邓华5人组成冀热察军政委员会,萧克任书记,马辉之任副书记。冀热察挺进军统一领导平西、冀东、平北地区的武装斗争。下辖主力部队第十一支队和第十二支队以及冀东抗日联军等部队。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共冀热察区党委,马辉之任书记,张明远任宣传部长,吴德任组织部长,萧克负责军事工作,委员还有姚依林、胡锡奎、李运昌、李楚离,负责统一领导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工作。
      根据中央及晋察冀军区的指示,挺进军和区党委的主要责任是,领导平西、平北、冀东三个地区的党政工作,中心任务是巩固平西根据地、坚持冀东和开辟平北的游击战争,创建冀热察抗日根据地。3月,冀热察区党委和军政委员会召开区党员代表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同月,晋察冀边区冀西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平西专署)在涞水县峨峪村成立,直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领导,专员杜伯华。5月,成立中共冀热察区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隶属中共冀热察区委,书记郭永明,机关驻地主要在涞水县境内。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3月区党员代表会议精神,做好巩固平西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区党委和军政委员会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首先,统一全区武装的领导和指挥。当时平西地区有几个方面的武装,有八路军,有东北流亡学生组织的抗日先锋队,还有冀东起义后撤到平西整训的抗日联军及其他五六支抗日武装。他们各有防区,各不相属,自筹粮饷,行动不协调,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对日伪的斗争都很不利。为了使这个区域的武装部队统一归属挺进军指挥,挺进军边战斗边整训。连续4个月突击扩军,扩大主力3000人,并发展游击队3000多人,成立了平西各县的游击大队及房(山)涞(水)涿(县)游击支队,在边沿区还建立了游击小组。11月,挺进军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编,取消了各支队的建制十一支队和房涞涿游击支队编为第六团与第七团,十二支队和平西游击队一部分编为第九团,抗联及平西游击队的另一部编为第十团,从冀东过来的在斋堂整训的部队扩编为十二团,留在冀东的包森所部等编为十三团。与此同时,冀热察区军政委员会和冀热察区党委通过酝酿讨论,正式向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提出了挺进军“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实践证明,“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的确定,对挺进军的战斗征程和冀热察地区的历史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挺进军按照这一正确的方针,以现固和发展平西为中心任务,以山区为依托,不断向外扩展。
      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发展和壮大,早已引起日本侵略军的注意,从1939年2月起就不断地对平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平西根据地正是在粉碎了敌人多次“扫荡”,并在主动出击敌人的战斗中巩固和扩大的。1939年2月至6月,敌人连续进行了3次“扫荡”,每次出动兵力都在2000人以上,都被平西军民粉碎。秋季,为了配合晋察冀军区的反“扫荡”,平西部队一部南下紫荆关西出桃花堡,有力牵制了敌人。1940年1月,为精简机构,减少领导层次,撤销了平西地委,所属各县委(工委)均直属冀热察区党委领导。同月,挺进军主力一部出击宛平、房山境内的王平口、佛子庄、长沟峪、周口店一线,袭击了北窖、南窖等重要日伪据点,毙伤俘日伪军200多人。同时,在永定河畔、门头沟地区和北平近郊,挺进军频频出击,接连得胜,给日伪军以很大震动。1940年3月初,敌人从察南、平郊各据点集结日伪军9000多人,分数路向平西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企图推毁平西根据地。平西党政军民经过14天的反“扫荡”斗争,迫敌于22日撤出根据地。挺进军共歼日伪军600余人,缴获重机枪8挺,步枪100多支,并击落敌飞机一架。
      1940年9月,冀热察挺进军第九团、宣涿怀县大队和模范队(民兵)还参加了“百团大战”部署在涿鹿县境内的上、下河战斗。这次战斗是晋察冀边区涞(源)灵(丘)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袭击、歼灭涿鹿南部石门、倒拉嘴,蔚县北部吉家庄、桃花堡之敌,阻击涿鹿、宣化、张家口之日军向西南涞源、灵丘地区增援,保证整个涞灵战役的胜利。这次战斗,全歼日伪军百余人,缴获重机枪3挺,轻机枪5挺,各种枪支百余支,其它军用物资一部。此战,挺进军九团的伤亡也较大,但打击了日伪的嚣张气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任务。
      1940年底,根据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指示,中共冀热察区委决定重建中共平西地委。这时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人口已达30余万。平西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坚持冀东,开辟平北,创造冀热察区大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巩固的前进阵地。
 

版权所有:中共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