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蔚县南山、平西、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共产党组织的建设也得到加强。
在蔚县,虽然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就有了共产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但党的队伍的发展壮大却是在南山抗日根据地创建之后。1938年1月,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派部分干部和武装人员组成的两个工作组,深入到蔚县南山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于2月在王喜洞村成立了中共蔚县县委,县委书记贾吉平。县委受晋察冀边区冀西一地委领导。在党的组织建设上,两个工作组一进入南山,就开始积极地创建党的组织,吸收一些先进分子秘密入党。县区政权组建后,地委及时派县、区委领导干部进入南山开展工作,使党的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到1938年5月,党员已发展到40人,建立了6个农村党支部和18个党小组。之后,根据上级党委指示,县委曾先后几次派人到山下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年底全县共建党支部20个,党小组36个,党员发展到220名。这时的南山根据地已发展到3个区(一、二、七区)。一区区委书记方星五,二区区委书记韩惠如,七区因是新开辟的只有一名区委委员。1939年,党组织又有了新的发展。到1940年全县党员已增至2000人,而且川下的游击区,也秘密地发展了党的组织并开展起活动。为了纯洁组织,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地委的领导下,通过训练班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支部会、小组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严格各级的组织检查、汇报制度,使党组织在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中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在平西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组织的大量发展是在1937年冬至1939年11月间。1938年八路军挺进平西前,地方共产党组织只有一个工作委员会,当初发展的党员大部分是进步的知识分子。不久因主力部队、地方干部及党政机关退出平西,党的工作一度中断。1938年10月,四纵队重返平西,特别是1939年初,冀热察区党委来到平西后,主力部队、区党委与地方干部及党政机关会合,重新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随着根据地的创建,党的组织有了大量的发展。这时期入党人员的入党手续不严,填表即算加入。入党条件相对较低,大都以拥护八路军和积极抗日为条件。所以吸收的党员中,有一部分是革命的知识分子,而其余大部分是村中抗日积极分子和办公事的人员。这些人中也不乏地痞流氓,入党动机或多或少带有投机成分。1939年5月中共平西地方委员会成立后,3个月内发展党员500多名,在一些较大村庄都建立了党支部。1939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自抗战以来,特别自1938年3月15日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党的正确决定以来,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吸收了大批优秀分子入党,建立了全国的群众性的党的基础。但正因为在短时期内党得到了猛烈的发展,所以,党的组织很不巩固,在征收新党员的工作中是有严重的错误与缺点存在的。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成为我们今天极端严重的任务,成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因素。”10月,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于曲阳县青山村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党在组织方面的总方针是:党的发展一般的停止,集中力量从事党的组织的整理与巩固工作。”根据中央巩固党的决定和分局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平西地区开始进行巩固党的工作。其步骤为先从组织上入手,然后转为政治上,思想上的巩固工作。主要抓住审查干部,整顿党支部和健全领导制度3个重要环节。初步整顿了一些支部,清洗了一些投机落后与个别的奸细分子。区党委和县委都办了多期训练班,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认识上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当时全党尤其是各级领导机关,对于巩固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巩固党的工作存在一些严重的缺陷与隐患:一是流于形式,尤其是在党员的重新登记和支部的整顿上;二是对干部的审查鉴定很零乱;三是清洗党员不按规定手续办理,随便开除。更重要的是当时并没有把建党的中心放在巩固方面,有许多地方将中心放到了党的发展上。由于工作上的不深入,对潜伏着的许多弱点和危机未能及时发现与克服。1940年冬季,前所未有的大“扫荡”使平西局部地区发生变化,并连续发生堂上、汤各庄、宣涿怀事变,党组织一时陷于混乱状态,以前所潜伏的弱点都暴露了出来。宣涿怀联合县从1939年初恢复重建后,党组织发展较快,到1939年7月间已发展党员70多名,各项抗日工作也搞得轰轰烈烈,但环境一变工作几乎全都瘫痪。所以这一时期,平西各县区一般都停止发展党员,着重于组织的恢复。1945月,冀热察区党委召开平峪会议,部署了整顿党组织和干部鉴定工作,同时对建政、统战、发展地方武装、群众团体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和要求。为贯彻平峪会议精神,平西地委及时召开会议,总结前一时期工作,指出党的现有基础还经不住残酷斗争的考验,还不是已经巩固了的党。因此,建设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完全巩固的党,才能领导今后残酷的斗争。平峪会议后,除继续通过整顿健全支部、审查鉴定干部、建立健全会议制度等项工作以加强组织建设以进行组织上的巩固,还加强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巩固。对党员进行教育的内容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论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争取中间势力,统一战线中的反顽固、反投降斗争策略的运用,双十纲领,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统一战线与阶级斗争,怎样进行反汉奸斗争,党规党法等等。通过党内教育,提高了党员的思想水平和阶级斗争觉悟。平西地区在整顿党组织的工作中,对党员进行了普遍的登记和审查。由区党委统一发放登记表,对党员的出身、历史、政治观点、斗争中的表现及对上级的意见进行登记和审查,共清洗150人出党,纯洁了党的队伍,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党组织也在巩固中得到发展。1941年底,平西共产党员发展到3900多名,建立起27个区委。基层党支部经过整顿后,在领导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平北抗日根据地,自1940年7月党政军领导机关立足于海陀山区后,先后建立起昌延、龙赤、龙延怀、龙崇赤、丰滦密联合县。平北地委以山区为依托,在长城内外、白河两岸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并抽调干部组成地方工作团,深入群众,宣传抗日,动员各界进步人士起来打日本、保家乡,建立抗日救国会,成立自卫军和抗日民主政权。在这些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出身贫苦、对敌斗争坚决勇敢的骨干分子。他们经受了实际斗争的考验,成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第一批中共党员。到1941年底,龙赤联合县党员发展到469名,建党支部54个,分布在7个区54个村;龙延怀联合县党员发展到207名,建党支部26个,分布在3个区26个村;龙崇赤联合县发展党员32名,建党支部3个,分布在4个区11个村;加上昌延,丰滦密两个联合县,总共有党员2250名,支部234个,分布在27个区,242个村。
1942年7月后,由于敌人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不少坚定的共产党员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少数投机分子叛变投敌,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员经受了严峻考验。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各级党委认识到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党的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认识到要保障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首先要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提高党的战斗力,以适应新的斗争环境。为此,中共平北地委于1942年作出《关于目前建党工作报告提纲》的指示。指出:随着平北各种工作的发展与深入,今后根据地及党的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复杂的残酷的斗争环境。目前平北党组织数量小,时间短,与广大群众在政治上组织上联系差,还没有形成一个群众的核心力量。1943年1月,平北地委在《关于平北目前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党的建设目前应以从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全面巩固为主。根据平北地委的指示,平北地区各级党组织在组织建设上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加强党支部的群众工作及对群众团体的领导。一切动员工作,政府法令的执行,党的政策与主张的贯彻,都尽量通过群众团体来进行;支部会议的内容,要着重研究群众中的各种问题与解决办法;在村中普遍实行合理负担,消除群众与干部的对立情绪,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
第二,党支部加强对武装的领导。支部中设武装委员,由其任游击小组长或模范队长(民兵);大部分党员参加到武装组织中,在带领群众进行武装斗争中发挥作用;区委直接掌握区游击队,游击队员中的中共党员在一半以上。
第三,对基层党支部进行整顿。健全支部的各种制度包括入党、处分党员的手续,经常性的各种会议,及时向上级党委汇报工作,支部书记不兼公开工作,成立秘密工作的党员小组等项制度。
第四,在发展党员工作上做到:支部党员多的巩固发展;新开辟的地区与党员少的大量发展;满境(伪满统治区)与情况复杂地区慎重发展;“扫荡”中失掉关系的支部经恢复后指定人去发展。发展对象主要是那些在斗争中经过考验的贫雇农及一些进步的中农和革命的知识分子。
第五,根据斗争需要,严格保守党的秘密。对支部不发给秘密文件,区以下不保存党员登记表,对党的干部、村名用代号,上级传达的重要指示与决议区以下不作笔记,每县只留一份,登记表、鉴定表不许随身携带;党组织要隐蔽,一般党员必须以群众面貌出现,不经组织介绍不许发生关系;公开党员与秘密党员分开,做公开工作的党员不作党务工作,公开的党员干部不应该知道谁是党员、谁是党的负责人,防止敌人破坏;不许随便同与党有关系的敌伪人员和党的特殊工作人员发生关系,以免暴露,非指定做敌伪工作者不经上级许可不准与敌伪发生关系。
第六,加强游击区村中的支部工作。
在大量做组织巩固工作的同时,各级党组织没有忘记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教育,广大党员的组织观念得到加强,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平北各级党组织经过1942年的艰苦工作,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经受住了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