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设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共产党的政治宣传、文艺宣传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不仅是教育人民、鼓舞士气、团结朋友、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而且是根据地共产党组织指导战争、指导生产、培养干部的有力手段。共产党的宣传工作对抗日根据地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敌后游击战直到最后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宣涿怀、蔚县等地处晋、察、冀三省边缘的山区或农村,经济、文化均十分落后,因而发展经济、文化使之与本地区政治上的先进性相适应,以完成根据地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937年10月,延安作家组织了西北战地服务团,奔赴晋察冀根据地工作,推动了平西根据地的革命文艺活动。同时根据地群众在政治上翻身,生活有了保障后,立即掀起了学习文化和开展文艺活动的热潮。党政组织都很重视这一工作,不断发出指示,指导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最早出现的是随部队进入平西地区的挺进剧社和西北战地服务团。他们一边战斗,一边开展抗日宣传。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军政委员会在派部队和党政干部开辟平北根据地后,先后抽调了部分部队宣传员同挺进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单位的文艺工作者一起,随军进入平北地区。1942年春,平北军分区在赤城县前孤山村召开长城剧社成立会议,成员有31名。这支诞生在抗战最艰苦时期的平北宣传队,成为战斗在长城内外的一支文艺尖兵。他们遵照党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任务,运用群众熟悉的地方戏剧、曲艺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创作和编排了大量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诗歌、剧目、舞蹈,经常为部队、机关、群众演出。演出的节目主要有歌曲《挺进剧社社歌》《救国军歌》《长城谣》《抗日同盟军歌》《挺进军歌》《飞向华北》《持久战三部曲》等,歌剧《兄妹开荒》《王宝山参军》《血泪仇》等,话剧《铁的八路军》《门里门外》《送郎上前线》《逃难》等,舞蹈《乌克兰舞》《青年舞》等,京剧《打渔杀家》《捉放曹》《武家坡》等。在宣传中,他们不讲究场所,地头、炕头、窑洞、街头巷尾都能开展活动。宣传方法多将讲演宣传贯穿于演出之中,老百姓非常爱听爱看。演讲内容主要是国际和国内形势、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大生产运动等。他们善于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宣传。如配合贯彻“二五减租”政策,一面讲解具体政策和意义,一面演唱新编的减租减息歌曲,启发雇农的阶级觉悟。文艺宣传工作就是在对敌斗争最艰苦的时期也从未间断,甚至许多领导干部也和文艺战士一起演出。根据地的宣传队员们出生入死,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有的战死,有的负伤,尤其是平北宣传队,三年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死伤。但是他们充满战斗激情的宣传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志,坚定了抗战胜利的信心。民兵武工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既战斗又宣传。他们同文艺宣传队员一起走访群众、贴标语、撒传单、到战斗前线喊话,甚至到敌占区作分化瓦解伪军的工作。
根据地共产党组织在根据地创建之初就创建了《挺进报》,以后又发展了《黎明报》和《冀察群众报》。报纸主要对象是部队指战员和地方各级干部。主要内容有国内外要闻和通讯、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新华社和《解放日报》重要评论、本地区斗争形势和工作部署、农业生产知识等。党的报纸在干部和群众中威信很高,影响面很宽,经常配合对敌斗争需要发动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些报纸传至敌占区后,群众极受鼓舞,伪军政人员惶惑不安。
1939年9月1日,中共冀热察区党委机关报《挺进报》在平西涞水县山区创刊。1942年2月,《挺进报》迁入赤城县大海陀深山区,改为中共第十二地委机关报。由于日伪经常“扫荡”,报社经常转移,造成有时停刊。1944年秋,随着根据地日益巩固,油印报改为石印报,四开四版三日刊,每期发行1000至3000份。发行地区有北平郊区、怀来、宣化、涿鹿、蔚县、祟礼、赤城、沽源等县的广大农村,有时甚至传入北平城内。报社的编、印、发人员,从三十余名发展到四五十人。《挺进报》出版到八路军收复张家口市时终刊。1943年1月,中共平西地委机关报《黎明报》在涞水县山区创刊,石印四开四版三日刊,工作人员一二十人。每期发行1000份左右,发行范围包括张家口的东南各县农村。1944年9月,中共冀察区党委成立后,将《黎明报》改为《冀察群众报》,为双日刊。该报也于收复张家口市时终刊。《挺进报》《黎明报》和《冀察群众报》为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44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发出《关于开展对敌伪军新的政治攻势的指示》,要求各地应根据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利用4月初日本樱花节和中国清明节的有利时机,多方注意民族特点,迅速展开猛烈的对敌政治攻势。平北根据地结合反伪蒙疆开展的第5次“施政跃进”,展开了大规模的政治攻势。中共平北地分委前后印制10万余份各种宣传品,广为散发。在龙崇赤联合县各日伪据点里都贴上了抗日政府劝谕伪军、伪组织人员悔过自新的布告。宣传队开展了对炮楼喊话,给据点内伪军“上课”等活动。在这次政治攻势中,大量摧毁了伪大乡与伪甲牌组织,第一次大量的没收了敌伪所发的“身份证明书”、“居住证”、“户口册”、“门牌”等统治证件,争取了部分逃亡户回到根据地,建立了一大批抗日一面村政权、群众团体与抗日小学。仅据昌延与龙崇赤2个联合县不完全统计,共召开群众大会166次,村干部、士绅、知识分子、抗属等座谈会159次,伪属座谈会57次,毁敌标语710条,书写抗日标语1380条,摧毁伪镇公所1个,伪大乡5个,伪甲公所11个,没收伪身份证明书等11296件,摧毁伪小学校1所,建立抗日学校17所,逮捕特务、叛徒、伪军等20余名。这次政治攻势还与执行土地政策、劳动政策、合理负担政策及脱敌斗争宣传相结合。如龙崇宣联合县就在宣化以东、下花园以北、赵川以南地区开展政治宣传工作,使60余个村庄交纳了抗日赋税,执行土地、劳资、合理负担政策的村庄达21个,脱敌村17个。由于这次政治攻势与军事斗争相配合,共攻克逼退日伪据点54个,大量的伪军俘虏被教育收编。共产党、八路军的政治宣传工作在根据地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政治上瓦解了敌人,使日伪人员人心涣散、士气衰落,有力地促进了抗战后期平北地区群众性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同时教育挽救了一部分不愿替日军卖命的伪军政人员,使他们弃暗投明,扩大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和声望。
随着各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各县普遍开办了初级小学,有的县还创办了高级小学和中学。为了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稳定机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平西、平北的督察专员公署和各县政府均设立了教育科,区配备了教育助理员,村委会设立教育委员。根据地内统一编印了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培训了一大批教师。
各地在干部和青少年中开展了冬学运动,农民夜校和妇女学习班也普遍建立起来。冬学运动中,许多地方采取了村头设识字检查岗等措施,强化来往行人的识字训练。据统计,平西抗日根据地到1940年5月,发展初小235所,高小5所,夜校249所,妇女识字班200余处,中学2所;平北抗日根据地到1944年冬,广泛开展冬学运动,龙崇宣联合县大力兴办小学,实现了村村有小学。教育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培养和锻炼出大批坚持抗战的骨干力量,使得各级政府能够顺利地领导广大群众进行抗日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