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一带的匪患始于清朝末期咸丰、光绪年间,当时察北就有零星股匪为乱。民国初期,由吉林、热河、承德等地流窜过来的一部分土匪约有一千五六百人窜至察北的沽源、多伦、宝昌、张北等地。军阀割据时期,承德都统汤玉麟因与张作霖发生矛盾,带领约两个团的人马向察北流窜,途中队伍边走边散落为匪,至张家口时还有不到一个营的人马,这些人就落在察北一带为匪。1936年,国民党第二十九军一三二师某团驻扎张北,日军侵占张北时,该团奋起抵抗,团长牺性,部分人员弃枪逃跑,大部分武器流入民间,个别人携带枪支加入当地土匪组织。这些土匪多则一千五六百人,少则几十人,还有三五人结伙为“二棒手”的。当时较有名的土匪头子有:左六子手下有一千五六百人,陈发手下有一百余人,赵连升手下有五六十人,范五子、杜九子、智高生,手下均有二三十人。这六股土匪都是商都县人。张北县土匪头子曹凯手下有一千多人,刘春手下有四五百人,还有金万奎、张文贵、常有理、张志恩、郭占奎、杨殿忠、刘旺、王子杆等几股土匪。康保县的土匪头子宋殿元、岳山、大黄风手下有千百余人。尚义土匪头子高七子手下有七八十人;苏美龙手下有三四百人,郝继珍手下也有百余人。
由于察北地区位于张家口以北的坝上高原,面积广阔,人口稀少,村与村间隔甚远,活动范围广阔,便于游牧,马匹的饲养和使用都很方便。土匪便利用这一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此扎下了根,并且势力越来越大。由于土匪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活动十分猖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土匪是察北人民的一大害。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活动在察北一带的伪军和土匪接受蒋介石国民党反动集团的指令“不向共产党八路军缴械投降”,有的流窜到集宁以西投靠傅作义部下变为国民党军;有的纠集兵痞、流氓、反动地主武装,四处流窜,破坏新生的基层政权,捕杀我党政工作人员,残害人民群众。因此,消灭这些反革命残余势力,保卫人民胜利果实,成为迫切的任务。
1945年9月,晋察冀军区根据察北全部解放的新形势,决定成立察北军分区,任命陈宗坤为察北军分区司令员。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及冀察区党委和冀察行署决定成立察北地委和察北专署,任命刘书亭为地委书记兼分区政委,柴书林为专员。与此同时,将解放察北的主力察蒙支队与察北支队分别整编为察北骑兵一、二、三团,并派来原晋察冀骑兵团的许多干部加强这支骑兵的建设与领导。在晋察冀军区的关怀下,这支骑兵部队迅速成为坚强的地方部队。同时,各县在地委、分区领导下,也及时建立起县大队、区小队,成为巩固与建设察北地区的地方武装力量。
党中央、晋察冀中央局、察哈尔省委对新解放区察北的剿匪斗争非常重视。党中央指示:“匪患必须迅速肃清,无秩序状态必须迅速扫除,群众斗争必须迅速发动,不给伪顽以任何可乘之机,发扬已得的战果与经验,再接再厉,不给土匪任何喘息机会,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之。”(《中共察哈尔省委关于剿匪的决定》)晋察冀军区、察哈尔省委、省军区也指示察北分区应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肃清匪患。晋察冀军区指示:应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歼灭张北、康保、化德之股匪,采取突然奔袭合围战术和分阶段围剿、追剿、驻剿与开展群众工作相结合迅速彻底肃清察北匪患,以安定社会秩序,建设与巩固人民政权。
1946年3月,察北军分区根据省军区指示精神进行剿匪部署,预订在三个月内基本肃清本区土匪。第一阶段以军事奔袭、围剿、追剿为主,政治瓦解为辅;第二阶段以军事驻剿、清剿为主,深入开展政治瓦解为辅。并按股匪活动的具体情况决定:骑一团歼灭盘踞两面井、大土城子、叠卜齐山之刘明、宋殿元部,尔后由南北配合骑二、三团向康保地区进剿;骑二团由多伦向宝源地区进剿盘踞于平定堡、丹木淖一带曹凯、海老五部,尔后由东向西行动,向康保地区进剿;骑三团由商都向化德地区行动,进剿卯都、玻璃忽镜一带之王英部,尔后由西向东配合一、二团向康保地区进剿。1946年3月5日,部队开始向预定地区进剿。至3月底,活动于张北、康保、化德地区之股匪已大部被歼,尚有曹凯及宋殿元两惯股匪为逃避追击,已分散流窜于察北各地。1946年4月初转入驻剿、清剿阶段。一团负责张北、康保地区;二团负责多伦、宝源地区;三团负责商都、化德地区。至6月份,剿匪作战基本结束。总计3个月的剿匪作战,共歼灭土匪847名,缴获机枪4挺,步枪235支,弹药42700发,马334匹。捕获匪首海老五、陈发,其余匪首及股匪多逃窜至绥西顽军地区。
自3月初至6月中旬的察北分区剿匪战斗过程中,部队士气高昂,经常日夜兼行200公里左右,追剿、驻剿、连续作战、认真执行政策,按照预定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作战。这个期间,在上级正确指挥下,在地方党、政及县区武装密切配合下,消灭了几股较大的土匪,横行乡里的土匪武装得到平息,解除了匪患,巩固了解放区,人民群众在安定的社会环境里生产、生活。与此同时宣化、涿鹿、怀安等县,也进行了剿匪斗争并取得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