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览 | 专题研究 | 党史动态 | 张垣人物 | 党史教育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研究>整党和土地改革运动(二)
整党和土地改革运动(二)
时间:2023-02-15
来源:
271
点击量: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由于当时主客观原因,在运动的初期在许多地方发生了一些过“左”的偏向。
          土改初期,察东和察南部分地方过高地估计了农村党组织的不纯,对农村党支部采取“冻结”,一脚踢开,不依靠党支部进行工作,提出了“一切权利归贫农团”的口号,贫农团成为土改的最高权利机构,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不能在运动中发挥其核心堡垒作用,造成农村党员、干部与贫农团的对立。有些地方把党员交给群众审查处理,以至有些地方,在坏分子的煽动、操纵下,批斗、打骂党员干部,不只挫伤了许多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也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受到损害。甚至有些地方把党员当作“石头”搬掉。涿鹿县吕家湾11名党员,被搬掉10名。上疃村57名党员被开除20名,削弱了共产党对运动的领导,助长了土地改革“左”的错误的发展。
          各地普遍存在提高农民成份问题,主要是侵犯了中农利益,没有统一的划分阶级成份的政策界限,有些地方不以生产关系和剥削程度来划分阶级,而是将政治态度、思想作风、生活水平作为标准,将一些劳动人民(中农)错定为地主、富农。扩大了打击面,在分财产时,将一些地富经营的工商业也当作浮财分掉,破坏了生产力。
         由于群众对地主的深仇大恨,一些干部对政策理解不准,加之整党后“左”的思想作怪,强调“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发生乱打乱杀现象,错将消灭地主阶级与肉体上消灭地主混淆起来。张北县两个月内即杀了270人。在涿鹿县、蔚县、怀安县等地此种现象也严重存在。
         此外,在不具备土改条件的游击区、边缘区搞土改,搬用老区的办法搞平分土地,有的搞“武装土改”。察北在土改初期,曾提出:“一手拿枪,一手分田,打到哪里,分到哪里。”由于当时敌我处于拉锯阶段,游击区根据地环境变化很大,结果在游击区和边沿区被敌复占后,土改胜利果实又被地富倒算回去,群众损失很大。在怀安县机械地进行土改,搞“处处点火,村村冒烟。”把巩固区搞土改的办法用于游击区,结果没有一个村成功,经土改的游击区不但不能巩固,反遭敌严重摧残。在察南,1947年,宣涿怀联合县县委集中干部及武装部队500人在西窑沟村搞土地复查工作,由于当时条件不成熟,在敌人眼皮底下搞大规模群众运动,群众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加上县委主要领导人思想麻痹,对敌放松警惕,在土地复查工作即将结束时,在1947年7月3日,国民党军队、保安队共5000余人,包围了东、西窑沟,经半天激战,我方军民有20多人牺牲,120多人在安家沟一带被俘。其余突出包围圈,付出了沉重的血的代价。
         上述各种“左”倾错误的发生,引起各县委、地委的注意,根据中共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着手进行纠正,在游击区暂不土改,可进行土地调剂;打击面要小,要准,禁止乱杀乱打现象,群众要求杀的要报县委批准;侵犯中农利益的要纠正。在各地派出工作组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组织和领导纠偏工作。首先恢复农村党支部的党内正常生活和工作,被停止和开除党籍的党员都予以恢复。对被错划成份,错被处理的人,都作了实事求是的改正,从而明辨了是非,消除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团结了大多数,调动了农村党员干部和基本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促进与加强了解放区的各项建设,有效地去动员人力物力,准备支援大规模的战争和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
          解放区经过整党整风和土地改革运动,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广大农民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人,不但激发了生产热情,也提高了群众斗争的热情,于是,翻身的农民以忘我的精神掀起了蓬蓬勃勃的参军支前热潮。
          广大青壮年参军热情的高涨、规模之大,是从来没有的,仅张北、宝源、多伦三个县,在1948年春季报名参军的即达3865人,其中入伍者2413名。赤城与龙关有9555人参军。1948年春,察南地委在蔚县上宫村召开县委书记会议,要求每县各征200名青年入伍。在大部分村镇还没解放的情况下,各县都完成了任务。仅蔚县就有4478名,涿鹿县有1000多名青年参军,并且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相争入伍的模范事迹。商化康联合县二区黑沙图村李勇报名参军后,妻子嘱咐他说:“你去后好好干吧,不要想家,家里的事我都能做。”由于受到妻子的鼓励,李勇又联合了四名青年一同入伍。石灰图房子村翻身农民刘虎明,在土改中分得了土地和耕牛,他正在忙着播种的时候,听到号召参军消息,把种地的活交给他父亲去做,自己骑上毛驴就赶到农会去报名,并说:“今年分了地和牛,我一定要当兵保护咱们过好日子。”
         群众的革命热情不仅表现在踊跃参军上,还表现在对前方作战的积极支援上。在蔚县南山三个区,从1948年3月10日到5月26日,共76天,参加支前的达2527户,8522人,有2104人负担勤务(包括民兵担架、运输等)。准备支前的物资有:战柴150万公斤,战马饲料粮2万多公斤,山药5万公斤,荞麦730石,红粮8450公斤。察东地区仅赤城一县,在1948年即组织起担架1280副,参加运输的车子1407辆,担架队员和运输队员曾达到19701人,占全县男劳力的70%。在解放平定堡的战斗中,张北、宝源、多伦、赤城等县动员了53000多农民,774副担架,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在支前过程中,翻身农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不管是野外露宿,还是黑夜行军,有时甚至吃不上饭,但他们的革命情绪始终高涨。尤其是在执行战斗任务时,他们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救伤员。他们的口号是:“部队打到哪里,支前队伍就跟到哪里。”在赵川战斗中,龙关县担架排长张旺带领30多人黑夜紧紧跟着攻城部队担任火线抢救任务,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他一人就背下8名伤员。小营村担架排排长,在西湾子战斗中带领全排民工离敌人百步远的阵地上,冒险抢救伤员,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他对全排同志们喊:“不怕死的跟我来,别给咱们县丢脸!”他一人抢救16名伤员,全排将100多名伤员一一抬下火线。战斗结束后,民工们又在夜间,冒着大雨,抬着担架转送伤员。二堡子村一位担架员,因路上泥泞,双鞋丢失,他光着脚,在乱石路上抬着担架走了25里,当脚被碰破流血,他忍痛不停一步,一直将伤员送到医疗地。
          为了保证前方作战物资的供应,翻身农民夜以继日地送军粮、做军鞋、做军衣。在后方的妇女儿童,自动组成了慰问团,给伤员拆洗衣被,喂水喂饭,端屎端尿。张北县李家窑村妇女干部郑玉花、青年妇女李玉莲等3人,为伤员洗血衣200多件,老太太们亲自服侍伤员大小便。有些群众宁肯自己吃野菜、树叶,也把小米、白面、鸡蛋拿出来给伤员吃。崇礼县驿马图等村群众,在1948年6月25日,得知察北铁骑某部开往前线与敌作战时,广大妇女自动拿着鸡蛋、食品等集队前往前方慰问。大英图村孙玉莲把家中仅有的一只母鸡和5个鸡蛋送给了伤员。马厂村的青年妇女陈悦英手拿着鸡蛋,对子弟兵们说:“我这15个鸡蛋留着,就是慰问解放军的,请收下吧!”据统计四个区就送白面198.5公斤、鸡蛋3206个、猪肉157.5公斤、鸡130只、腌菜86公斤、麻油7.5公斤、麻糖12公斤、山药191.5公斤、边币6820元,对部队进行慰问,人民群众同解放军之间建立了极其亲密的关系。
         广大农民群众对解放军在物资上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援,是共产党能够最后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保证。

版权所有:中共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