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览 | 专题研究 | 党史动态 | 张垣人物 | 党史教育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党史博览>平北《挺进报》的前世今生
平北《挺进报》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04-04
来源:
900
点击量:

回首抗日战争时期,海陀山区活跃着这样一支革命队伍,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执笔,驮着印刷机,背着发报机,边打游击边办报纸。他们所创办的就是平北地区家喻户晓的《挺进报》。

《挺进报》于1939年9月1日在平西抗日根据地涞水县山区创刊,是中共冀热察区党委的机关报。1942年2月,迁到当年平北地区的赤城县大海陀深山区,改为中共平北地委机关报。

张致祥、金肇野等同志参加了《挺进报》的筹备工作。赵明张致祥王炜先后任社长,后期负责人是傅伯英等。主要编采人员先后有:沈育、何光、谷平、伊敏等。创刊时,报社编辑部和电台、发行科、文书科、总务科、印刷厂等机构,共有30多名工作人员,后发展到四五十人。

作为中国共产党平北地委的机关报,向当地军民宣传抗日的道理,传播党和毛主席的声音,解释党的政策,鼓舞人们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挺进报》每期发行1000至1500份,但每张报纸往往辗转流传到几个以至几十个读者的手中。发行地区先后从北平郊区到张家口、承德附近,包括昌平、密云、丰宁、滦平、怀来、宣化、赤城、崇礼、沽源、宝昌等县的广大农村。

1942年到1944年,挺进报社随中共平北地委机关,先后住西坡村旁老虎沟、南碾沟附近的石片沟和大朱家沟里的小朱家沟。这些地方,虽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但是离敌伪军的据点雕鹗、后城、小芦庄等,只不过二三十里。

在这样的地方也并不能稳定的呆下去,全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要在打游击中坚持办报。编辑人员背着文具、稿纸、地图和少量的参考资料;报务员背着收报机和大块的干电池、电码本;文书背着钢版和油印机(后来是写石印的一套工具材料)等不断转移,只要行动停下来,马上就又开始工作。没有桌子,老乡的坑沿、锅台和露天的大石头都是工作的地方,许多稿子是在膝盖上编写出来的。

为了保证在战斗中吃得上饭,每个小组带一个塘瓷脸盆,每人背一条米袋,有的同志还带着镶刀。每当没有锅做饭时,就把脸盆用石头架起来,大家去割柴、挖野菜,烧火做饭。有时情况太紧张,没有机会停下来,或者为避免点火冒烟暴露目标,就不得不饿肚子。有一次被敌人包围,两天没有吃上熟饭,是嚼生米渡过的。

1942年是平北对敌斗争最艰苦的时期日伪军从5月到12月,对中心区反复连续“扫荡”将近8个月。这年,安适任显志索广才日旭明贺庆芝五位同志牺牲。这8个月中,同志们在一个地方连续住上三天的时候很少。日寇对平北中心区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根据地缩小,困难更加严重,但平北军民还是坚持了斗争,坚持了基本阵地。《挺进报》也抓住一切斗争间隙,不定期地坚持了编辑和出版工作。每到一地,总是首先架设起电台,安放好油印机和稿件袋,一有敌情,可以在几分钟内收拾完毕,投入战斗。

《挺进报》在平西的时候,是用石印出版,1942年平北创刊后的一个时期内,只能用油印出版。1944年春天,抗战形势越来越好,根据地也比较巩固了。《挺进报》经过认真的准备,改为四开四版、三日一期的石印报。

当时建立一个石印厂很不容易的。石印机和印刷用的石板,是通过北平的地下关系买到的;装在北平到张家口一列火车的车头里,当列车停在南口北边一个小站时,把机器和石板卸下来,然后用几头毛驴驼着,昼伏夜出,辖转运进延庆北山。因为石印机拆卸运输难于适应游击战争环境,需要有个比较稳定的地方,所以请拥军模范赵顺同志在赤城侯庄子东北的亮棚沟附近的半山腰上,找了一个地形隐蔽的山洞,把机器安装在洞里,着就是我们的石印厂了。

《赤城县志》载:挺进报社旧址位于雕鹗纪宁堡山洞。市日报社曾经来了几波人寻找报社旧址,但终因年代久远且山高林密未果

《赤城县志》记载当为属实。在解放前,龙潭沟西坡,也就是报社遗址所在地属于雕鹗纪宁堡,而解放后,将苇子沟以北的沟坡划归后城镇河西村。

2020年6月,田广虎、李彦明、申殿福、王平一行,开始了寻找《挺进报》报社旧址的行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中午十二点半左右,找到了这个曾报社的大石窑山洞。

旧址位于龙潭沟内,自河西水库,过小腰道,行百余米即是白龙潭,复行里余,过银洞岭下,继行六七里,其间过访泉沟、铁龙沟沟口、臭泥坑,来到大西坡瓜了片子沟,自此北向爬沟坡三里余,在东北崖壁之上有一巨大天然山洞,便是《挺进报》旧址大石窑。

从瓜了片子沟口至大石窑山洞,坡陡难行,几无路径可言,只得手脚并用,接踵爬行。其中过一石壶,两壁如削,宽仅二米,陡峭近八十余度,仰望天际一线,真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当年,赵顺负责报社运送物资,皆用绳索攀援上下。今幸有灌木,不时旁出于崖壁,众人攀爬而上,又行数百米,即目的地——《挺进报》报社旧址。

山洞高宽四五丈,深倍之。近洞口处,有一段半人高的石墙,紧临石墙有一石板炕,尚很完好,可睡二十余人,旁边有两个石砌灶台,灶台旁,有一石砌小圈不知何用。山洞里部分有坍塌,数块巨石散落于内,东南崖壁上有石钟乳,洞口崖顶有一燕巢,泥色鲜黄,度为新筑……

《挺进报》一直坚持出版到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其工作人员与平西《冀察群众报》汇合,胜利地进入新解放的张家口而终刊。

1949年解放后的《察哈尔日报》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挺进报》,平西《黎明报》《冀察群众报》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张垣日报》《新察哈尔报》《察哈尔日报》《冀热察导报》《北岳日报》等报刊逐渐沿续下来的。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张家口日报》。

 

版权所有:中共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