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博览 | 专题研究 | 党史动态 | 张垣人物 | 党史教育基地 | 学习党的二十大 |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党史博览>以老区精神写好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写《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体会
以老区精神写好革命老区发展史——编写《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体会
时间:2023-05-19
来源:
1175
点击量:

一、   担起为老区立传的责任

 

老区发展史是党史、国史、军史的组成部分,写好老区革命和发展史是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更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从2018年到2019年,我参加了《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编纂工作,为张北县的党史事业作了一点微博之力。在写作过程中,我和编辑部的同志们以老区精神为动力,深入张北老区采访、遍查档案史籍资料,查漏补缺,饱尝艰苦,历时两年完成了编写任务,于2019年7月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发扬老区精神,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讲好红色故事,提供了生动史料。

2017年年底,县老区发展促进会领导找我,让我分担编写《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的任务。全书主要由“大事记”和“七章”组成,给我分配的任务是“革命历程”、“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三个部分共十五节。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我顿感压力“山大”,为难情绪涌上心头。因为我曾参加过县党史和地方志的编纂工作,对写史编志的艰辛深有感触。

我深知,要写好这三个章节的内容谈何容易,因为:一是时间跨度长,从抗日战争期间的1939年写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十八大之前)的2012年,长达73年;二是涉及内容多:仅新中国成立前就有: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共党组织在张北的创建;日本投降、张北第一次解放;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成果的巩固;老区军民的对敌斗争故事;张北第二次解放等重要事件。重点内容又包括土地改革、老区人民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更是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艰难曲折探索(其中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困难、国民经济调整、“四清”运动等);改革开放时期老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历程也有许多的关节点。而且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要节点多、内容多。时间也仅有一年左右,可谓是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写“史”时间跨度长、涉及内容多的困难,我犹豫了。然而,面对老促会领导的期望和信任,而且是为老区立传,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我总觉得这个责任不能推卸。我想,老区人民坚定信心闹革命、义无反顾、前赴后继,为张北的革命战争和解放事业作出了牺牲;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他们不忘初心,艰苦奋斗,同样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己作为“党的人”(中共党员),有责任担负起宣传老区、为老区立传的重任。同时,我想到了完成好任务的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有老促会领导的指导与支持,主编柴立政就是老促会会长;二是我参与过《中共张北县地方史》(第二卷)的编纂工作,对张北县党的历史以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历程的了解有一定的基础;三是工作环境有利,编辑部的办公地点就设在县档案局。想到这些,就激发了我为张北老区立传的动力,增添了信心,虽然压力很大,我还是鼓足了勇气,接受了这一任务。随即和编辑部同志一起,以高度的责任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二、  丰富史料,求真求实  

     

根据省老促会关于写出一部“有血有肉、有骨头”的老区发展史的要求,我的做法是,既参考现有的史志资料,又超越现有的资料,通过深入老区采访、考证,查阅相关档案,尽量收集到新的内容。主要是能够体现老区革命历程和精神风貌的“典型性”“细节性”和“代表性”的材料,通过筛选、甄别,佐证,增加现有“史志”或“文史资料”上没有的内容。为此,我从接受编纂任务起,就开始了不间断地查阅档案的工作。不拘泥于现有文献的现成素材,尽力挖掘、发现和弥补新的史料,尤其注重挖掘具体的、微观的、细节方面的、具有可读性和史料价值的内容。按照先收集准备资料,然后边梳理、边编纂、边查漏补缺,把增删修改贯穿始终。为了查找到相关资料,我经常是节假日不休息。为了写好“发展史”中《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这两个章节,从2018年1月份开始,先后查阅了从建国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改革开放时期的《河北日报》《长城报》《张家口日报》《张北农民报》《张北县报》等报刊资料,还查阅了不同历史时期张北县委、县政府,有关科局、老区乡镇的案卷百十来卷,摘录资料和加上我近年来编史修志积累的部分资料,约百十万字,为编辑部写好老区发展史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部分内容。由于占有丰富史料,编纂时不仅有“有米”下锅,而且有“好米”下锅。因而我在写上述两章内容时,95%以上的史料是新内容,即使在编纂《革命历程》这一章时,也没有全部承袭张北地方党史既有的内容,新增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北县中共党组织及政权机构建设”、“坝上骑兵横扫残敌——记察蒙骑兵抗日战争中的最后100天”、“和顺村历任党支部简介”(是张北老区及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所在行政村)等内容。

 

三、立足特色  彰显个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2017年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按照这一发展轨迹,围绕“突出老区人民的历史贡献和地位;重大历史事件、革命历史人物和著名英模英烈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和先进典型”的总体要求,我们把握“发展史的大致脉络是:“革命历程”部分记载“站起来”的内容;“建设探索”部分记述“从农业合作化到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的十八大之前“这一时段的发展历程,体现“富起来”的内容,包括探索中的曲折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复兴”一章则体现“强起来”的内容。围绕记述脉络,我在记述中注重找出特色,突出重点,体现出亮点。尤其是对重点老区乡镇或村庄,从不同的侧面进行记述,体现老区精神焕发出的时代风采。

突出特点,捕捉亮点。习近平指出:“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通过有特点、有侧重的记载,体现出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改革开放以来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等老区精神。具体记述老区人民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朝着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的事实。为写好相关内容,我注意搜集不同历史阶段老区人民改善生产条件、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写入“史”中:如,农业合作化时期,记述了老区马囫囵乡中二社(属战海乡)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和东营盘永丰社一队亚麻(胡麻)大面积丰产的典型;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阶段有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是张北县人民政府驻地的战海公社高沿沟第一队等3个生产队实现粮食增产的典型;有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张北老区战海公社两万多亩良种小麦上《纲要》;大囫囵公社北壕堑大队3000亩良种小麦平均亩产340斤;三号公社三号大队3700亩良种小麦《纲要》,亩产420斤的典型。其中战海公社1975年向国家交售粮食700万斤,全社人均贡献粮食600斤,战海建成张北县第一个大寨式公社,公社党委书记赵有本,出席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该公社的农业高产经验还推广到全国。对这些典型,不惜笔墨,记入其中。

昔日曾经是以粮食产量高而闻名的“粮食囤子”,到了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如今却变成了经济效益更好的“蔬菜窖子”。到201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860元增加到5425元,比2006年增长40.5%。我又把该乡发展蔬菜、甜菜产业的经验后续编入书中,体现了发展的连续性;白庙滩乡是依据当地优势,大力实施“优薯”工程,成为全县马铃薯种植基地之一,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马铃薯产业第一名”称号。这一内容在“发展史”中予以体现;对大囫囵镇的项目建设和奶业生产、三号乡的矿业和环境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记述。

艰苦搜求,突破难点。有些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很重要的事件,在现有的史志或其它文献中暂且找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多方面搜求,“大海捞针”的方法,或许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我在写张北老区人民“走上合作化道路”这一节时,几经查阅老区乡镇的档案,就是没有找到相关内容。我只好采取“拉网式”的方式,把县委、县政府“两办”1952年到1957年时段有关农业合作化的档案,按年度挨排着查阅,终于在县委办1953年第43号案卷中找到两个互助组转社情况的报告,分别是:《张北县第十区三号村陈有维互助组转变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报告》和《张北县第十区和顺店村胡义互助组转变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况报告》,报告时间为1953年1月25日。使封尘的史料重见天日,弥足珍贵,真有“柳暗花明”之感。这两个互助组,分别于1953年下半年转入了初级农业合作社。据此,我老区“老区早期的两个互助组”,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一内容的空白。

每一历史时期都有相关历史事实作支撑,在于有丰富且对路的史料,史料的得来需要艰苦的付出。仅写“老区率先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内容,就查阅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到1984年7年共2000多期(每周出6期,一年是52周,312期)的《张家口日报》。具体查到了在1982年1月张家口地委召开的全区农业生产责任制经验交流会上,东湾大队党支部关于《对搞生产责任制实行正确领导》1982112日第2版)的典型经验;还查找到了张家口日报记者贾荣关于《三眼井大队实行大牲畜作价归户的调查》(1981年8月11日),这些具体的内容为写好老区发展史增色不少。

既探访“史”,又了解“今,通过资料的收集,提升了对写“发展史”的认知 。1946年10月解放军战略转移撤出张北县城后,白庙滩乡南部山区曾是张北县党政机关的驻地。但具体地址不详,《张北县革命史》和《中共张北县地方史》(第一卷)也均无记载。2017年夏季,因我和县老促会原会长郑铭给白庙滩乡策划和编写“革命历史教育展览馆”解说词的缘故,随同郑老对此进行了访问、考察。除考察上述内容外,还了解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的英模英烈事迹,如常永太、董昌、马尚、姚盛等,分别为展览写了“红色记忆”、“对敌斗争”和“缅怀先烈”为内容的解说词。2018年5月,为编纂《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我又随同县老促会会长、“发展史”主编柴立政来到该乡,对1946年我军战略转移撤出张北县城后,县委在这一带召开过紧急会议的连珍沟村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深入到曾是县委驻地的东湾行政村的胡家村,对这个村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土地流转等发展状况进行了采访、考察。这两次活动,既为我们编纂1946年战略转移后张北县委在白庙滩、大囫囵一带组建武工队,坚持对敌斗争的情况提供了资料,又为我续写改革开放以来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史料帮衬。

翔实考证,弄清疑点。通过深入挖掘,翔实考证,弄清疑点,是弥补史料缺漏,填补记载空白的有效途径。战海乡是红色资源的起点,是张北县党组织发展的摇篮。张北县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这里也曾是张北县第一届县委、县政府驻地。无论是革命历程,还是建设发展时期,这里的史料都是“发展史”编纂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编撰“张北县第一个党支部在老区诞生”这一内容时,我们对张北县第一个党组织“战海乡小东沟村”进行了补充说明。 因为在《中共张北县地方史》第一卷中记载的“小东沟村”现已不复存在,查阅《张北县地名志》也没有记载。2018年7月中旬,编辑部在探访老区革命遗址、革命先烈故事以及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当中,深入到战海乡的和顺行政村,通过走访老农和村党支部书记梁英,弄清了这个村在20世纪70年代搬迁到西圪塔村(属和顺行政村),我们在引用这一史料时对此进行了注明,消除了疑惑。也是在这次探访中,我们还得到一个意外的收获:我们在和顺村委会室内墙上发现了“和顺村历任党支部简介”的公示专栏。该公示栏记录了该村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张北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到第十一任党支部的发展历程,我们及时用手机拍照或用笔记录。但由于公示时间较久(2012年前布展),文字及照片氧化变黄,字迹已经不清。经过仔细辨认,先把已有的内容誊抄下来。但缺少2012年到2018年两任党支部的后续内容。为了补上这一缺漏,我分别和乡组织委员及和顺村党支部书记梁英进行了联系,由于当时乡村两级扶贫攻坚工作繁忙,虽经多次联系却没能提供。我只好亲自采访、提炼,总结,完成了第十二、十三两任党支部工作(实绩)介绍,补上了这一缺漏。这一内容作为红色起点的续篇,附在老区诞生第一个党支部的后面,起到了解疑补缺的作用,丰富了“革命历程”的内容。

注重导向,把握分寸。对于当时“拿不准”的史料,不轻易编入发展史,对有争议的问题,以中共中央两个《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为依据;以正式认定的公开出版物或权威性文件为依据,保证史料导向的正确性。在具体操作中,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如在《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第三章《建设探索》中,主要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老区对经济建设的调整、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农牧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在探索中体现的艰辛,在艰辛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以及留下的反思和经验教训进行了记述。我在写作这一章时把握了这样一种导向,就是通过对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历经曲折,但老区各级党委在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中,对出现的错误或失误,能够不断的总结教训,进行改正,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的记述,体现出了正确的编写导向,传递了发展史的正能量。

 

四、 团结协作  相互配合 

 

写史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发扬团队精神,是完成好“老区发展史”的重要保证。我县编纂《张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采取编纂人员分工负责、各自完成,又互相配合的方法,用集体的智慧完成好任务。县老促会柴立政会长除了协调和组织好编纂工作外,还负责完成序言、特载、大事记、县域及老区概况等具体工作;编辑张爱莲负责完成“伟大复兴”、“资源优势”、“远景展望”等部分的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编辑部成员坚持以个人分担任务为主,又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提高了文稿的质量。收集到的资料,除完成个人分担的部分内容外,资源共享,互补长短。在编纂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向编辑部其它同志学习。主编柴立政曾经在县委、县政府“两办”任职,文字功底深厚,我就多向他请教,在编写第四章“改革开放”中的“谱写老区发展新篇章”一节中,由于我从《张北县志》(1989——2006)和2007——2012年6年的《张北年鉴》等文献资料中摘录下的资料过于繁杂,写作头绪一时难以理清,经过柴主编先后六、七次过目,反复探讨取舍内容和思路,提出指导性意见,最后把6万多字的稿子压缩到只有不到2万字。由他在县委办时和“两办”人员编写的《张北县脱贫致富典型》100例,为我续写上世纪90年代老区农民脱贫致富典型增加了丰富内容;编辑张爱莲把我写老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所需要的有关内容提供给我使用,丰富了“发展史”的内容。

在下乡村到老区访问中,县老促会会长、“发展史”主编柴立政自己出车、出油,拉着编辑部人员,行程数千里,跑遍了全县老区乡镇和重点老区村,还自己掏钱慰问为老区社会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党员,并利用到老区采访的机会,为老区教育事业发展联系到了资助机构给以资助;2017 他还帮助老区战海乡策划、打造了以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为主体的“五色战海”特色品牌,并建立了展览馆。给了编辑部成员写好发展史以精神力量。

既写老区发展史,又为老区发展助力,加深了我们与老区的联系,

取得了老区乡镇的对写“发展史”的支持。列为重点对象的三号乡,材料少之又少。我们与乡相关人员说:“为老区写史,不是个人的事情,作为老区的重点乡镇,应该留下点发展的痕迹”。这样,乡里便重视起来,乡长苑立飞在下乡扶贫攻坚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星夜从贫困户家中赶回乡里,介绍了相关情况,让乡办公室提供了部分内容,并安排了采访对象,使编辑部采访到了该乡依托华奥矿业、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就业增收的事例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作者系张北县广播电视台退休干部王林)


 

版权所有:中共张家口市委党史研究室